💬怕羞/內向 定係選擇性緘默症(Selective Mutism)?
📍不懂和人溝通就代表有選擇性緘默症?選擇性緘默症是「選擇」不説話嗎?選擇性緘默症患者不懂與人溝通?選擇性緘默症會令人變成啞巴嗎?
📍焦慮症分支
根據美國語言聽力協會的定義,選擇性緘默症是焦慮症的分支,患者無法在特定的社會環境(如學校)有效地說話和交流。 其緘默模式可以很不同。 有的患者從不在陌生環境交談,有的只能有限度地交談,還有些只與少數人交談。要符合以下特徵才會考慮為選擇性緘默症:
影響學業、工作及日常生活等
不能開口說話持續至少為 1 個月(不限於適應新環境的第一個月)
無法歸因於對社交場合缺乏了解或不適應
不能純粹以言語障礙(例如口吃)為唯一的臨床判斷,並不僅限於自閉症譜系障礙、精神分裂症或其他精神病徵發作時才說不出口。
(ASHA, n.d.)
可見,出現不懂和人溝通的現象,不可就此武斷為選擇性緘默症,要視乎不同特定人物、地方、時間、事件的狀況,才有合理的推測及合適的診斷。*
📍不是自主選擇
選擇性緘默症不是能「選擇」不説話,「選擇性」的定義為特定情況出現時,強烈的焦慮感驅使患者長期無法發聲
(Selective = Situation Specific),所謂特定情況的模式為:
有不太熟悉的人在場
擔心自己的聲音或說話被人聽見
感覺到被期待說話的壓力
覺得自己無法作出回應,感到壓迫
(劉澤俊,2022)
故此,選擇性緘默症並非自主地選擇不發聲,而是在特定場合下無法發揮到正常的溝通能力。
📍等於語言發展障礙?
選擇性緘默症患者未必有語言發展障礙,兩者沒有直接關係,部分患者沒有任何言語表達和(或)接收的困難,但其社交焦慮和社交恐懼症的症狀(例如缺乏眼神交流,言行舉止僵硬等)令人覺得難以相處,不過讓患者用書面形式進行溝通則沒問題的。
(王韻茹,2022)
📍精神病之一
目前香港的教育制度下,選擇性緘默症歸屬於特殊教育需要類別的精神病之一,現時教育局正推行「全校參與的模式」,藉此促進學生的精神健康,以及加強支援有精神健康需要的學生,未有專針對個別情緒病患的措施。雖然香港推廣精神健康方面仍在起步階段,然而我們只要付出多點時間與耐性,便能協助患者度過難關。若及早提供適當的治療方案,患者會更願意配合各方面的程序,相信自己可以康復過來,自然能回復正常的社交生活。
(香港教育局團隊,2017)
📍包容和接納
最後,選擇性緘默症與害羞不同,慢熱的人雖然在不熟悉的人群中較為退卻,但仍能夠維持正常社交。選擇性緘默症的患者則很難適應社交情境,即便對社交環境或互動的對象並不陌生,卻不敢開口向旁人或身邊人求助,甚或不敢表達當中的想法及感受。因此,怕羞/內向不代表有選擇性緘默症,他們只不過需要大家多點的包容和接納。
(王韻茹,2022)
唔知你哋睇完選擇性緘默症朋友嘅特質後,有冇對佢哋更諒解?無論有冇SEN,大家都可以伸出援手,身體力行,主動關懷我哋所關心嘅每個朋友,you are not alone!❤️
-
如果你有關於SEN嘅經歷,
如果你對SEN有想法,
歡迎到SEN信箱投稿!!link in bio🔗
-
▫️𝕎𝕖 𝔸𝕣𝕖 𝔸𝕝𝕝 ℕ𝕠𝕣𝕞𝕒𝕝, 𝕎𝕖 𝔸𝕣𝕖 𝔸𝕝𝕝 𝕊𝕡𝕖𝕔𝕚𝕒𝕝▫️
文:Lily Lee
圖:Alice
Comments